欢迎访问宝鸡钛谷产业集群中小企业创新服务平台
今天是:

《陕西经济研究》刊发姜建春署名文章: 塑造培育新质生产力持久动能

[ 信息发布:本站 | 发布时间:2024-08-09 | 浏览:295 ]

《陕西经济研究》(2024第3期)刊发姜建春署名文章---塑造培育新质生产力持久动能,现转载如下。

webwxgetmsgimg.jpg

webwxgetmsgimg1.jpg

塑造培育新质生产力持久动能

姜建春 省委科技工委书记、省科技厅厅长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近年来,我省科技工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历次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和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持续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大力优化创新创业生态,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为加快科技强省建设,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推动陕西高质量发展做出了贡献。


一 、培育新质生产力基本情况


一是着力打造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创新动能。大力加强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加快推进西安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建设,6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2个新型算力基础设施、4个产教融合创新平台等相继落地;不断完善实验室创建体系,争创国家实验室,布局陕西实验室和陕西省重点实验室的矩阵。国家(全国)重点实验室总数27个,居全国第6位,空天动力等5个陕西实验室启动建设。持续投入加大基础研究,从2019年的5000万元增加至现在的2亿元,今年省政府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共同设立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区域创新发展联合基金(陕西),围绕我省重大科学问题开展研究。


二是加快科技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持续深化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充分激发高校、院所和科研人员创新活力潜能,截至目前,试点单位扩大至156家,科技成果单列管理达8.9万项,科技成果转移转化2.3万项,成立成果转化企业1395家,凭借成果转化贡献晋升职称563名。积极开展产业链专场路演和“三项改革”地市行活动,2024年1-4月份,举办线下路演活动105场,推介发布项目575项,线上路演平台入库项目达到4000项。2023年中国高校专利转让排行榜中,陕西专利转让总数7559件,同比增长44.86%,排名全国第4。


三是积极构建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聚焦产业需求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编制创新链产业链对接耦合图谱,部署实施“两链”融合重点专项68个、关键核心技术产业化项目182个,攻克关键核心技术300余项,解决“卡脖子”难题50余项,填补国内空白22项,近二年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年均分别增长12%和9.7%。推动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企业集聚,企业牵头建设省级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和创新联合体77个、新型研发机构23个、“四主体一联合”校企联合研究中心173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各类科技创新平台176个,牵头承担的省级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资金占比超过70%。全省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高新技术企业数、技术合同成交额连续三年增速均超过30%。2022年全省企业研发投入经费同比增长15.3%,增速高于全国4.3个百分点。


四是着力营造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创新生态。以秦创原建设为牵引不断升级政策保障体系,出台《关于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加快建设科技强省的决定》,修订《陕西省科学技术进步条例》,配套推出160余项政策文件。不断优化科创服务体系,搭建“一中心平台一公司”服务网络,建立科技、人才、资木“三个大市场”,秦创原创新促进中心累计受理业务2.3万余项次,秦创原网络平台推动1.35万套仪器设施面向中小企业开放共享,秦创原发展公司集聚各类创新服务机构709家、双创主体7823个。不断强化人才支撑体系,采取“校招共用”模式帮助企业引进高层次人才620人,支持企业联合高校院所组建“科学家+工程师”队伍698支,“三支队 伍”总量达到4742个。不断完善金融服务体系,创新推出秦创贷、陕科贷、知产贷、瞪羚贷等信贷工具,全省16家金融机构的74款产品在秦创原综合服务平台小程序上线。不断深化计划管理体系,推行技术总师负责制、揭榜挂帅、赛马制、里程碑式考核等机制,扩大下放项目立项权、经费包干制试点范围,全力为科研人员减负松绑、放权赋能。


二、发展新质生产力存在的短板


一是中央在陕单位科技资源还需要深入挖掘。中央在陕单位研发人员和研发经费都占到全省50%以上,受体制机制的制约,中央在陕单位还不能充分享受“三项改革”政策的红利,富集的科技成果得不到充分转化应用,还需进一步加强与国家相关部委沟通联系、争取支持。


二是企业科技创新的主体地位还需要不断强化。我省规上工业企业中,有研发活动的企业占25%,有研发机构的企业占7.7%,均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企业研发投入占比57.7%, 较全国平均水平差距还比较大,还需要进一步加大对企业的研发投入。


三是战略性新兴产业仍处于“大而不强”阶段。2022年,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仅占全省GDP的12%,低于全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比重2.3个百分点。同时,还面临集群化发展效应不明显、平台支撑不力、融合化发展较表浅等瓶颈制约。


三、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工作思路

下一步,全省科技工作将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根据建设科技强省的决定和秦创原新一轮三年行动计划具体安排,坚持问题导向和需求导向,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引擎,紧盯建设科技强省战略目标,以提升原创性颠覆性技术策源能力为基础,以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为关键,以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效能为突破,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持续集聚高端创新要素,建强战略科技力量,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培优科创生态体系,努力使科技创新这一“关键变量”加速转化为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最大增量”,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陕西高质量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第一,加快提升原创性颠覆性技术策源能力,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以西安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为牵引,加强科技创新源头供给。建立部省联动工作机制,按照项目化、清单化要求,分类推进、稳步实施重点项目,力争实现阿秒光脉冲测量等30余项“硬科技重大突破”。探索设立新质生产力培育科技计划,前瞻布局前沿交叉共性技术和引领性颠覆性技术研究。围绕航空航天、新材料、新能源等比较优势领域,建设国家先进稀有金属材料技术创新中心,布局空天动力等陕西实验室,推进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重点实验室、“双一流”大学和学科等建设,全力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陕西支撑。


第二,坚持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加快新型工业化和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加快驱动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结构优化。着眼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未来产业抢滩布局和特色产业迭代升级,培育建设一批创新资源集聚,产业蝶变凸显,具有明显区域特色和示范效应的秦创原未来(新兴、特色)产业创新聚集区。围绕促进创新成果应用,支持建设一批概念验证中心、中试基地,打造一批未来技术应用场景。聚焦新能源、新材料、低空经济、超导技术、新型显示、集成电路、装备制造等我省重点产业领域,新建一批共性技术研发平台、技术创新中 心、新型研发机构,每年安排部署100项重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项目,着力提升重点产业链韧性和安全水平。


第三,推动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由势转能,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建好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用好人才、资本等各类创新要素,把握场景驱动创新的新范式。进一步完善秦创原政策包体系,加快秦创原高能级科创孵化器培育,优化提升“一中心一平台一公司”服务功能,加强高校、科研院所和社会化技术转移机构建设,强化综合性科技经纪人队伍建设。推动“三项改革”拓面扩量提质增效,争取将试点范围扩大到在陕部属高校院所、央企和科研机构,使更多科研单位和人员享受改革红利。健全线上线下常态化路演机制,更大力度开展成果、产品、场景等各类路演,全年线下路演成果超过2000项、线上路演超过10000项,促进更多高质量成果转化落地。发挥科技人才和科技金融的要素支撑作用,持续实施科技创新人才攀登计划,建立科技人才梯次培养机 制,研究制定风险补偿和尽职免责具体政策措施,持续落实好“秦科贷”风险补偿政策,鼓励引导科技创新基金投早、投小、投科技。


第四,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培育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有力主体”。加快实施科技型企业“登高、升规、晋位、上市”四大工程,培育更多创新能力强、成长速度快、发展潜力大的科技型企业。到2026年,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突破3.2万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突破2.2万家,高新技术企业工业总产值达到1.6万亿元。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支持重点产业链“链主”企业联合上下游企业和高校、科研院所,一体化布局项目、平台、人才等创新资源,组建高能级研发机构、共性技术研发平台,着力突破一批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打通关键领域技术堵点、断点。把科技领军企业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支持科技领军企业和行业龙头企业提出重大需求、承担重大科技攻关任务、参与公共创新政策决策。力争每年由企业牵头或参与承担的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占总立项数的比重不低于70%,资金占比达到80%以上。


第五,全面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形成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积极稳妥推进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强化对全省科技创新工作的顶层设计、总体布局、综合协调、资源统筹和督导考核,强化政府主推的有组织创新,建立跨部门跨学科跨央地跨军民优势科技力量统筹调配和攻关人才特殊调配机制,靶向部署一批重大科技研发专项和重点研发计划,积极探索新型举国体制的陕西路径。推进科技项目管理方式变革,落实科研经费包干制和重大项目揭榜挂帅、赛马制、技术总师负责制新型科研管理制度。支持各类创新主体改革探索,大力推广“一院一所一校一港一企”等科技成果转化模式,构建新型科创服务体系,积极探索具有陕西特色的创新驱动发展路径,推动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创新成果和产业发展紧密对接,努力把秦创原打造成为我省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构建新型生产关系的重要平台。(来源:省科技厅)